002版

传承农垦精神 瘠土上种出大粮仓

江苏农垦人报 | 2024年03月29日

  “多年过去了,这片土地又重新长出庄稼了,而且长得这么好。”“谁说不是呢,这绿油油的一大片麦子,多亲切。”……春分刚过,苏垦农发江心沙分公司金坛基地迎来一批特殊的“观光客”。今年73岁的李生根一大早特地与老伙计们“故地重游”。现在生长庄稼的地方,原来是村庄,复耕复种后因地力和种植技术等原因,一直没能产生预期的效益。

  2023年12月中旬,江苏农垦集团公司与常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苏垦农发江心沙分公司与江苏茅山旅游控股有限公司签署农业产业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农业种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田环境整治、农业技术创新等领域不断加深合作。苏垦农发江心沙分公司金坛基地立根于金坛“陌上花开·农田环境整治项目”,位于常州金坛区钱资新城及科教名城区域,东至汇贤路,西至金沙大道,南至长荡湖北岸,北至钱资湖南岸。

  “‘陌上花开’是一个农文旅的项目名称,内涵是希望现代化农耕文化像花一样绽放。但基地现有种植区域内绝大多数田块都是复垦的建筑用地,土壤中砖块、石头等杂质较多,耕作层较薄,肥力比普通农业用地差,长草不长粮。”基地负责人曹琛鑫介绍,江心沙农场公司党委高度重视金坛基地建设,主要领导全过程跟踪项目进度,多次率队实地查看谋划布局,到兄弟单位学习相关经验。“去年10月初,先头部队开始进驻金坛基地,一边规划、一边平整、一边种植。”在谈及如何推进相关工作时,曹琛鑫不假思索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但这风轻云淡的背后,是对江苏农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新时代的苏垦故事新篇,更是对“农为根本、垦为基因”的生动诠释。

  “我们只会干,也说不出什么一二三。”面对关于具体做法的采访,曹琛鑫用手挠了挠头,嘿嘿地笑着。自称不会说道的曹琛鑫,最终却说出了一篇“一二三”大文章。基地团队成员全部来自本部和外拓基地,是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的一线“老兵”和“技术大拿”,从到达基地的第一天起,大家就将“一学二改三坚持”的理念刻进骨子里。金坛地处江南,气候、土壤条件、栽种模式等都与海门不一样,所以他们在劳作之余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研究学习这些内容,全方位练好基本功。为了适应半丘陵地带的黏土属性,他们集思广益,一改以往在沙土地种植小麦的思维和方式,采用正旋翻耕、反旋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作业效率和效果。“‘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开拓创新’,从入职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催化剂’。”曹琛鑫介绍,他们坚持定期开碰头会介绍工作进展、集思广益解决问题、相互鼓劲,还集中观看农垦集团拍摄的微电影《使命》,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精神疲惫的时候,前辈们的事迹总能激发我们的斗志。”

  1960年,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江苏省农林厅和海门县政府决定共同围垦这块长江江心的沙洲群,动员1.2万名民工进入沙岛围堤,拉开了艰苦创业的序幕。如今,十几位江心沙人再次出发,在常州金坛的钱资湖和长荡湖畔,克服秋播基础条件较差、进展较缓慢、气候干旱少雨、出苗难等一系列问题,播种的200余亩油菜与近万亩小麦在春风中茁壮生长,绿油油的麦田和金光闪闪的油菜花田仿佛被时间缝制成漂亮新衣,贫瘠的土壤变成生机勃勃的粮田,变成故地重游、重拾旧时光的打卡地。

  “不出意外,再过几个月这片‘鸡肋’地就能迎来复耕复垦的第一次丰收。”看着眼前喜人的庄稼长势,江心沙农场负责人不免有些激动。大地无言,作物为语。随着一万多亩粮食的生长,江心沙农场农业外拓基地面积达三万余亩,“1个本部+N个基地”的农业战略布局即将迈上新台阶,五年内“种植面积再造一个江心沙”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张双平 袁伟 周经华)

  (本文刊载于3月27日《新华日报》)